
[浮云]11月底正规实盘配资股票,我们一直以为大自然的报复距离我们还要很长很长时间,但全球最大的冰山解体很可能就在11月底结束了。
冰山的解体并不仅仅是会导致海平面上升,更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而我们人类依旧保持着“明天再说”的侥幸心态,真实可悲。
最大冰山解体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?海平面真的会猛涨吗?
悲剧即将再度上演
它的名字叫A23a,是目前地球上块头最大的冰山,当它最初挣脱南极大陆的怀抱时,面积高达惊人的4170平方公里,体量是纽约市的3倍有余。这座重达万亿吨的冰上巨无霸,从1986年与菲尔希纳冰架诀别后,在威德尔海的海底搁浅了整整三十年。
展开剩余89%很多人几乎都忘了它的存在,直到2020年,它苏醒了,一股神秘的力量将它从海底的桎梏中唤醒,它开始向北漂移,如今它的移动更是进入了狂暴模式,一天之内就能漂出20公里,仿佛在与生命赛跑。
这位冰中之王已经闯入了南乔治亚岛以北的海域,这里是它宿命的终点站,也被称为“冰山坟场”。它的身躯在旅途中不断消磨,现在只剩下约1770平方公里,还不到原来的一半。温暖的海水像无数看不见的手,日夜不停地撕扯着它的身体,每天都有数万吨的冰融化消逝。
科学家们冷酷地预测,这场盛大的消亡将在11月底前落下帷幕,A23a将彻底解体,化为乌有。别以为一座冰山的融化只是南大西洋里的一点小插曲,因为温暖的海水并非从表面攻击,而是潜入冰山底部,从水下悄悄融化它。
这个过程会不断改变它的重心,就像一个不倒翁被掏空了底座,最终必然失去平衡,分崩离析。这场崩解将释放出万亿吨的淡水,这不是纯净水广告,而是对海洋生态的暴力入侵,这些淡水瞬间涌入南大西洋,会极大地稀释海水的盐度,改变其温度。
对于那些已经适应了特定环境的微小生物来说,这无异于灭顶之灾,首当其冲的就是磷虾。这种不起眼的小生物是南大洋食物链的基石,企鹅、海豹、鲸鱼等无数海洋生命的口粮都指望着它。
一旦磷虾因为环境剧变而大量死亡,一场可怕的连锁反应就将启动,捕食者们将陷入饥荒,整个南极生态系统都会因此而动摇,要知道就在2004年,另一座巨型冰山搁浅在南乔治亚岛附近,挡住了企鹅父母出海觅食的道路。
结果是灾难性的,那一年岛上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生命危险,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动物尸体,不只是企鹅幼崽,还有海豹幼崽,A23a的融化,正在重演一场规模可能更大的生态悲剧。
不只是动物
生态危机是最直接的影响,而A23a的融化还将推到其他平衡,那万亿吨的淡水注入海洋,影响的不仅仅是盐度,它还可能干扰全球温盐环流,也就是被称为“海洋传送带”的系统,这个系统依靠不同海域的温度和盐度差异驱动,在全球范围内输送热量,调节着地球气候。
一旦大量的、冰冷的淡水在关键节点注入,就可能导致传送热量的“卡壳”甚至停滞,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先例,北大西洋暖流的停滞就曾将欧洲拖入漫长的小冰期,除了改变海洋,融化的冰山还暴露了一个更危险的秘密。
原本洁白的冰雪能反射绝大部分太阳光,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为地球降温,现在冰雪融化,露出下面深色的海水,这深色的海面会疯狂吸收太阳热量,导致地球变得更热,从而进一步加剧冰雪融化,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,物理学上称之为“反照率效应”。
更要命的是像A23a这样从大陆冰架上脱落的冰山,曾经是内陆冰盖的“护栏”,近海的海冰起着屏障作用,阻止着大陆上更为庞大的冰体滑入海洋,如今这道护栏正在失效、崩塌,陆地上的冰川将以更快的速度冲向大海。
A23a解体后还会产生的无数冰块,将成为航运线路上的“杀手”,这些碎块往往小到雷达难以探测,却足以对船只构成致命威胁,有人可能会说,一杯水里的冰块融化了,水面也不会上升,所以漂浮的冰山融化了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这个常识没错,但却忽略了问题的关键,A23a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融化本身,而在于陆地冰盖正在失去稳定性,真正导致海平面上升的,是那些原本在陆地上的冰川滑入海洋。
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预测,到2100年仅仅是南极冰盖的融化,就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5至30厘米,这还只是保守估计。
如果情况失控,南极所有冰川融化,海平面将飙升近60米,如果地球两极的冰盖全部融化,这个数字是65米,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自己身边,从1993年到2024年,中国沿海的海平面正以年均4.0毫米的速度上升,近些年的数值更是达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高点。
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,中国的渤海圈、长三角、珠三角这些最繁华、人口最密集的经济核心区,将全部沉入水下。
大自然太残酷了
我们对这场危机了如指掌,我们有能穿透云层的卫星,24小时监测着冰川的每一丝变化,我们有能钻探千米冰芯的设备,读取着地球远古的气候档案,我们对问题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,但人类的行为却是荒唐的。
对于生活在太平洋岛国的居民来说,气候危机是他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海水吞噬的日常,而对于许多生活在发达国家城市里的人来说,危机可能仅仅意味着一个更热的夏天,和一张数字更高的电费账单,人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理解,“命运共同体”也并没有那么的“共同”。
总有人抱有“明天再说”的侥幸心理,但大自然是不会等待明天的,一边是自然系统“快时钟”的加速崩塌,冰川融化、极端天气都按下了快进键,另一边却是人类社会“慢时钟”的迟缓反应,还在为警报的真伪争论不休。
当然,人类并没有完全坐以待毙,联合国设立了“世界冰川日”来凝聚共识,中国也提出了“双碳”目标,瑞士的科学家在尝试给冰川盖上“防晒膜”,多国也在发展人工增雪和更先进的遥感技术,新加坡、荷兰等低地国家在拼命加固海堤。
但所有人都明白,这些措施只是被动的防御,是治标不治本的“杯水车薪”,技术手段顶多也只是为我们“争取时间”,更可怕的是惯性效应,就算我们从今天起实现零排放,冰川融化的趋势仍将因过去的排放而持续数十年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