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著名画家莫奈创作《睡莲》,是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,也让睡莲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熟知。如今,上海也有现实版的“莫奈花园”。
正在举办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睡莲展上,330余种睡莲令人眼花缭乱,许多都是国际睡莲水景园艺协会(IWGS)近年新登录的品种或评选出的获奖品种。
众多“洋货”中,不乏上海园林单位科技的结晶,今天(8月20日),一批上海辰山植物园自主培育的“上海睡莲”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。
辰山植物园睡莲展区。
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“辰山四季”系列,淡蓝色的“初雨”有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,红色的“烈日”为夏日代言,颜色多变的“渐染”用整个花期演绎秋季的日出,白色的“远雾”是冬天清晨的意境。
“辰山四季”虽然各自精彩,但它们的“血缘”很相近,都是澳洲睡莲的子代。
上海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高级工程师杨宽以“渐染”为例,它初开时花瓣呈现白色镶嵌蓝色的状态,第二天转为白色镶嵌紫色,第三天又变成了深粉色,等花期进入尾声时,又呈现玫红色。这种色彩多变的特征遗传自其父本澳洲变色睡莲,这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,因独特的花色变化特性而闻名。
“渐染”的母本卡奔塔利亚,让“渐染”遗传了其梦幻的粉蓝色花瓣以及黄色的花蕊。有趣的是,“渐染”的花瓣蓝得更淡,而花蕊更偏红。
从右到左,是渐染睡莲花期从早到晚的样子,第一天:白色镶嵌蓝色;第二天:白色镶嵌紫色;第三到五天:深粉红。
卡奔塔利亚。
“培育新品种就好像开盲盒,要坦然面对失败,摆正心态,终有一日喜从天降。”杨宽表示,睡莲新品种的培育周期一般在三到五年,筛选出来的多个母本和父本不断杂交育种,再在种苗里“百里挑一”“千中选一”。那些长得太像父母的,或者观赏性不强的,又或者疑似“拷贝”既有品种外貌的,都要狠心淘汰掉。
杨宽透露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研究的完善,睡莲新品种的培育比以前少走了“弯路”。不少母本和父本已经杂交并且效果不佳的经验教训,通过各国研究者不吝分享的宝贵数据可以“打预防针”而避免。“以前,哪些睡莲是生殖隔离的,只有试验失败了才知道,现在可以事先在学术圈里找到一些资料,但即使如此,配对失败数百次仍是家常便饭”。
辰星,亲本是侏儒卢旺达睡莲,是辰山植物园最新培育的斑叶类迷你睡莲。
对上海而言,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睡莲新品种,还要克服夏季高温、越冬低温等挑战。
首次亮相的“蓝色爱琴海”就能耐受较为极端的气候,有在上海公园绿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。这种睡莲是上海辰山植物园培育的跨亚属品种,可在上海地区自然越冬。
“蓝色爱琴海”其实是上海辰山植物园的“创二代”,它的亲本之一是上海辰山植物园2018年培育成功的新品种“爱琴海”。
爱琴海花瓣为黄色,上面镶嵌有蓝绿色条纹或斑块,花朵先杯状后放射状。远观成片的爱琴海睡莲,仿佛有油画与现实交错的感觉。“蓝色爱琴海”则是白色花瓣,上面镶有蓝紫色条纹,这或许和它另一个亲本是白色的有关。
另据透露,上海科研单位还在拓展“上海睡莲”的其他应用场景。“像‘辰山四季’系列,普遍有硕大的花朵,更方便提取有效物质,探索它们在化妆品、药品等领域的价值。”杨宽表示。
蓝色爱琴海。
爱琴海。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